自然资源信息化融合,路在何方?

    2019年以来,各地自然资源局和自然资源规划局陆续挂牌,机构改革已经步入全面实施阶段,基于信息化之上的业务整合也逐步展开。
 
   自然资源机构改革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也对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强化自然资源资产的属性,推动规划工作从土地规划和城市规划向国土空间规划的转变,推动确权登记工作从土地、房屋确权登记向山、水、林、田、湖、草等生命共同体确权登记的转变等,都需要统一的信息化服务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支撑,因此自然资源信息化融合迫在眉睫。
 
信息化融合需求
 
    一方面,原国土、规划、水利、农业等部门合并组建自然资源局后,管理上迫切需要统一的信息化应用平台;
 
   另一方面,原各局的信息化成果需要打破孤立局面,实现标准化、多维度、多层面的数据大集中;
 
   新数据、新业务、新流程迫使原有的系统急需升级改造,从而形成协调一致、互联互通的网络化集成业务办理大平台,实现最终的大融合一体化。
 
信息化融合三步走
 
   自然资源信息化融合分三步走:内部事项管理先融合,数据支撑服务小融合,业务系统平台大融合。
 

 
 
1、  内部事项管理先融合
 
1.1 内部办公化系统
 
   按照新的部门、人员、权限优先对现有的内部办公化系统进行升级、调整,纳入规划等部门的办公用户,实现内部管理的先融合,保障公文收发、会议组织等办公功能。
 
1.2 外部门户网站
 
   按照新的机构职责和权力服务事项将对外信息服务门户网站进行更新升级,增加自然资源、规划导航页面,做好公告工作,实现对外服务的全新展示。三定方案确定后按照省厅、市政府对门户网站的栏目设置要求,进行网站栏目、信息整合工作。
 
2、  数据支撑服务小融合
 
2.1 自然资源核心数据库
 
   按照自然资源数据资源规划体系优先融合国土、城乡规划、水利、林业等数据资源形成一套完整的自然资源核心数据库,实现自然资源的统一管理、共享、服务。
 
两种实现模式:
 
   模式一:规划、水利、林业等数据向国土资源一张图核心数据库汇集,实现统一管理。
 

 
 
   模式二:研究构建统一自然资源数据标准体系,将国土、规划、水利、林业等数据通过统一梳理搭建自然资源大数据库,构建自然资源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对各业务应用的数据支撑。
 

 
 
   依据原国土资源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总体方案》和现自然资源部《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技术大纲》(2019版),结合武汉、广州、深圳等城市的先进建设经验,立足实际情况,形成新的自然资源数据资源分类体系。
 

 
 
2.2 单点登录
 
   按照新的部门、职责、权限调整各业务系统用户及权限,基于单系统验证理念,构建单点登录集成界面,实现多业务系统一次登录。
 

 
 
3、  业务系统平台大融合
 
3.1  数据模型、业务应用模型
 
   根据三定方案内容重新梳理自然资源业务应用模型、自然资源数据模型。
 
   围绕自然资源管理业务,理清业务流程和数据流向,采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以及可视化建模工具,设计自然资源业务流图、数据流图以及领域模型,梳理出自然资源管理的核心对象及属性。
 

 
 
3.2  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
 
   打造自然资源大数据平台构建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监测与评估提供基础支撑。
 

 
 
3.3 自然资源业务审批云服务平台
 
   打造自然资源业务应用模型、审批业务流程构建统一的自然资源业务审批云服务平台,实现自然资源业务审批应用。
 

 
 
1)数据、业务标准化
 
   以数据服务、业务应用为导向,通过数据采集、交换、数据治理、数据模型到数据服务;通过业务的标准化到业务建模到业务服务应用;以数据服务+功能服务的模式构建业务应用。
 

 
 
2)业务应用微服务化
 
   每个微服务运行在独立的容器内,每个微服务都有独立的底层数据存储,云服务间以轻量服务的方式相互沟通,借助服务编排形成云应用,通过网关对各类终端提供服务,由云运维中心统一监控云服务运行状态。
 

 
 
3)基础支撑云化
 
   云门户、云资源中心、云开发中心、云运维中心构成云生态平台。
 
   云生态抛开以往严格的三层架构划分,打造“X as Service”云资源生态,让资源贯穿于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
 

 
 
   着眼自然资源管理改革发展对信息化提出的深层次需求,通过内部事项管理、数据支撑服务和业务系统平台的融合,促进国土、规划行政审批流程的标准化规范重组,最终建立数据集中、标准统一、信息共享、部门协同、项目审批、评估考核、实施监督、服务群众的大融合自然资源信息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