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格化管理”、“社会管理服务”到“民情大数据地图”,西安市正在以“民情大数据地图”为抓手,打造为民服务“升级版”。通过社情民意的数据化管理,实现“上面千根线”与“基层一张网”的无缝对接,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机制。
一、“民情大数据地图”是一张什么图?
社情民意不明了、服务管理不到位、诉求渠道不畅通、矛盾化解不及时,这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基层社会治理时常面临的问题与困惑。西安市以农村基层为突破口,以各级干部驻村入户、镇街和村干部常态调查为基本方式,全方位摸清村情民情,绘制“1+5+X”的“民情大数据地图”,并建设民情大数据地图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化管理,推进全方位、立体式为民服务体制机制建设。
其中,“一张基础图”即村情民情图,“五张重点图”即组织体系图、产业发展图、帮扶联系图、重点人员图、河长路长图,“若干补充图”即各镇街结合实际,绘制富有自身特色的其他补充图,如旅游资源图、镇域分布图、安全隐患图等。每张地图各有侧重,组合起来是一个全面、直观、准确反映村情民情的综合体系。
图 1 民情手绘地图
二、五项成果发挥地理大数据优势
西安市民情大数据地图信息系统是作为智慧西安时空信息云平台的一个智慧应用,充分发挥基础数据的价值,进一步提升了智慧西安时空信息云平台的数据整合、管理的优势。
此前,经过多年建设与应用,西安市完成了由地理空间框架到智慧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升级,现已支持公安、城管、水利、市政等十多个业务领域的二十多个智慧应用,在数字西安建设过程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与推动作用。
图 2 民情大数据地图系统技术架构
图 3 民情大数据地图系统数据库模型
应用效果一:提供一体化民情数据处理和建库全流程服务
利用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地理信息服务总线GEO-ESB、时空大数据引擎GEO-ETL和开放云服务接口,民情大数据地图信息系统为基层用户提供了多源数据的“采集—审核—质检—入库—展示—挖掘分析”全流程、一体化的在线服务。
图 4 一体化民情数据处理和建库流程
一库知天下,一图览乾坤。截止2018年5月底,全市12个区县已入库涉农人口信息约85万户、380万人。共收集和处理约3050个村的村情信息、2万余张民情手绘地图,初步建成西安市民情大数据中心。
图 5 村、户、人信息的逻辑关系
应用效果二:支撑多种业务应用
“民情大数据地图”系统有移动端、Web端和PAD端。移动端主要面向基层村干部,对村、户、人等基础信息日常更新,收集和解决各类群众诉求、定期走访群众等日常工作;Web端主要面向镇街和区县干部,用于民情数据的更新、审核和管理,以及全面掌握基层各类信息和诉求;PAD端主要面向市级和区县领导,用于大数据统计分析、宏观辅助决策,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各级干部结合“驻村联户”、“结对帮扶”、日常业务指导等,在督导调研过程中全面掌握、核校民情信息,帮助解决问题,及时掌握信息变动情况、更新数据信息,形成数据更新的长效机制。
图 6 民情大数据地图系统的三种应用场景
图 7 民情概况和村情详情信息展示
图 8 移动端民情手绘图展示和人口信息更新
应用效果三:实现对基层各类民情数据管理查询
通过地理信息服务总线(GEO-ESB),建立全市统一、开放的“民情大数据地图”,实现数据的便捷更新和查询使用,并预留开放的接口,与精准扶贫、平安地图、移民搬迁和12345便民服务热线等多领域、多行业无缝对接和数据交换,为各类业务系统分析与决策提供信息支撑,以支撑“大西安”全流程的智慧应用建设。
图 9 开放的数据接口从内部和外部支撑各类系统应用
图 10 以“智慧西安时空云平台”为支撑,搭建民情大数据地图系统
应用效果四:形成一套基于地理智慧的大数据分析和反应机制
依托GIS可视化等优势,将人口分类、重点人员、贫困人口、收入支出等信息进行大数据挖掘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地图结合,进行直观化的展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支持,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图 11 借助GIS对民情大数据进行分析和展现
图 12 PAD端为各级领导提供大数据统计分析、宏观辅助决策
应用效果五:形成全市统一的为民服务和群众诉求响应处理流程
区县、镇街通过民情移动端软件、热线电话、短信、意见箱等多种渠道,及时掌握村情民情,并建立了完备的群众诉求响应机制。
图 13 通过移动端和Web端实现诉求的上报和响应
三、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新实践
目前,西安市民情大数据地图信息系统已在未央区、高陵区和周至县进行试点运行。在试运行过程中,基层以“民情大数据地图”为抓手,以目标和结果为导向,找出一套做法,总结一个经验,服务农村管理建设,实际解决农村管理问题:
丰富民情信息,掌握真实准确民情,将民情图作为干部群众“连心图”;
运用民情中重点人员信息,邻里矛盾信息,将民情图作为农村管理的“和谐图”;
运用民情中贫困信息,残疾信息等,将民情图作为脱贫攻坚的“脱贫图”;
运用民情中主导产业及产业发展等信息,将民情图作为促进发展产业结构布局的“发展图”;
充分利用河长路长机制,改善农村环境治理,将民情图作为农村环境治理的“环境治理图”。
“民情大数据地图”不是一张普通的地图,而是创新政府服务的新载体、新抓手,是打开政府机关之门,深入基层熟悉村情、民情、企情、社情,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百科全书”,是开展工作的“导航仪”,承载了民情沟通、为民服务、平安建设、促进发展等诸多现实功能。
为民解忧解困
区县、镇街通过热线电话、短信、微博、微信、意见箱等多种渠道,及时掌握村情民情,并建立了完备的群众诉求响应机制,梳理、督办、限期办结。完善群众诉求处理结果评价制度,诉求处理评价情况(包括答复率、解决率、满意率),作为考核区县、镇街、部门“民情大数据地图”工作的重要内容。
锻炼干部作风
以“民情大数据地图”工作为抓手,教育、引导干部走出机关、深入农村,提升宗旨意识和服务能力。促使干部更深入群众,走村入户,掌握村情、社情、民情的一手资料,从而切实了解民生所需所求,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在实践中运用“民情大数据地图”,全流程深化为民服务。
优化服务机制
整合优化基层服务资源,将“民情大数据地图”工作与“为民服务代理制”结合起来,将属于代理范围的事项,如村民林权、土地、计生、身份证等各类证件办理;农村合作医疗费用报销、养老保险等手续办理;农业信息传递、生产技术培训等事项,逐步纳入“民情大数据地图”信息范围,实行全程代理、即交即办、结果公示。
提升治理水平
以“民情大数据地图”工作为契机,通过进行大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分析结果倒逼党委、政府工作机制改革,转变决策模式,从而提高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效益。运用民情大数据地图系统的目的不仅仅是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更要探究民情大数据地图应用如何扎根农村、服务三农,进而提出有创新性、前瞻性的基层社会治理新实践,实现“上面千根线”与“基层一张网”的无缝对接,转变决策模式,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机制。